笔趣阁 > 皇宋锦绣 > 第六百三十九章 试探和布局

第六百三十九章 试探和布局

笔趣阁 www.bqgla.com,最快更新皇宋锦绣 !

    赵信抵达的火车站的时候,火车站还真的是热闹,一个有4节车厢组成火车,正停靠在站台之上,本身,最初的计划,是几匹马拉一个车厢,可是这样的利用方法,或多或少有些浪费,在考虑再三之后,决定4节车厢。

    4节车厢,也不是平均分配的,最前面,大概是12匹马左右,然后,两侧也有,有独特套具,固定住马,防止马乱跑。

    此时的站台前方,有逢日军在站岗,毕竟,参知政事都来了好几个,还有六部官员,开封府,应天府的官员,林林总总,一百多人,几乎都是五品以上的。

    这么一大群人,出点什么问题,那就是大事了,不但他们会在火车站站岗,未来当官员们登上火车之后,还会有500人上到火车之上。

    好在,车厢较为的宽大,就算是加上了逢日军的500多人,也不会显得特别的拥挤。

    赵信的到来,让现场一阵阵的骚动,因为有定海候的旗号,也没有过多的阻拦,让他进入到了内圈。

    叶清臣正在跟手下的几个官员说话,看到他,主动的迎上来。

    叶清臣不是阿谀奉承,到了他这样的级别,没有必要对的任何人这么做的,哪怕赵信还是皇子的时候,都是这样,更别说,现在连皇子都不是,只是一个节度使。

    在唐朝,节度使可以说是位高权重的,可是在北宋,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意思,不过赵信却是一个特例的。

    北宋从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,对于军权,就非常的关注,连衷心的将门,都被一个个的削弱,更别说节度使了,节度使要么是虚职,代领而已,要么,就是如同定海军这样小的。

    一个一县之地,能够有多少人,能够有多少钱粮,就算是有心,又能够整训多少的兵力的。

    可是赵信走的,根本不是北宋的道路,他走的是工业化,是技术领先,带来财富效应,2年不到的时间,丁海军已经拥有了200多万人口,财富更是可怕,如果赵信想要造反的话,拉起10万大军,是没有任何问题的,而且丁海军,也有足够的钱粮武器,支撑整个大军的长期作战。

    叶清臣当然不知道这一点,或许,对于他来说,只要关注了的,丁海军的很多东西,不可能隐瞒,也没有必要隐瞒。

    这或许,就是传说之中的灯下黑吧,本着惯性的思维,丁海军就算发展的再好,也最多就是一个商家之地。

    正因为商贾,所以有钱,三司的职责,就是北宋的钱袋子,这段时间,跟丁海军的结合,让三司节约了大量的费用,同时,三司也销售了一些东西给丁海军。

    丁海军的工业化,需要的原料众多,一部分,可以从商人那里收购,可是更多的,就必须开矿了的。

    北宋本身就拥有很多庞大的矿山,现在,不过是增加了一些北宋以前没有用上的。

    同样是开矿,煤矿和铁矿,可能最终的收益不大,可是其他的矿藏,比如说有色金属,还有其他的材料的矿藏,丁海军给出了高价,这也成为了三司新的增长点。

    正因为丁海军的出现,三司有些失衡的财政,逐步的平衡了起来。

    管钱的都知道,开源节流,之所以会有赤字,要么是源头枯竭,要么是花钱太多。

    之前丁海军,因为西夏的关系,每年在西北耗费了巨大的资金,单纯平常年景,都超过了500万贯,到了战争到来的年景,甚至会超过1000万,甚至是1500万。

    北宋的财政收入虽然非常庞大,在仁宗的时期,达到了每年3000万贯左右,可是支出也非常的庞大。

    在赵信横空出世,一个铁料,虽然包揽了整个北宋的铁料,却让中枢最少节约了几百万贯,再加上长弓,武器,还有其他方面的减少,累计超过了千万贯,这还没有算,一些物资带来的额外的好处。

    整个前提加上西夏实际上被灭的结果,整个北宋的财政收入,在去年,上升了500万贯,可是支出减少了1500万贯以上。

    一来二去,结余大大的增加了,甚至其中,还有赵信给与的直接资金,单纯去年,赵信给仁宗的钱,就超过了800万贯,其他的一些分红,收入,加在一起,也超过了1500万,这也是叶清臣敢于开启北方农田水利的根本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累计实力,并且开源的过程,北方的贫瘠,让收入比不上南方,而且连基本的粮食都有些不足的,北方的修缮,不但让王朝更加的稳定,单纯增产的,并不足以说明他的作用,粮食对于整个民生,整个政权基础的稳定作用,非常的明显。

    当然了,叶清臣也是少数几个,对于铁路有所了解的,全程建设的过程,他都在参与,甚至现在这一次首次航行,并不是火车第一次的使用。

    全程拉着参知政事这样的高官,拉了一百多个,如果没有最初的实验,来回演练,根本不可能,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倾覆,都容易让人掉脑袋,更别说更重大的事情的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些都是在小范围的进行的,知道的人并不多,可是叶清臣恰恰是其中的一个。

    正是这些小范围的实验,让叶清臣知道了,这些铁路的效果,只在赵信估计的之上,而不再他的估计之下。

    之前,同意这么一条铁路的修建,赵信给出的资金是关键,可是真正建成之后,叶清臣发现,这么一条铁路,甚至是未来更多的铁路,对于北宋的意义重大。

    可惜,铁路太过昂贵了,造价太高太高了,几十万上百万,才修建了300多里,如果变成3000里,甚至更多的时候,几百万,甚至是上千万,这个资金,根本没办法筹措。

    千万的投入,叶清臣不是没有开启过,北方农田水利建设,就是这么一个项目,可是那是传统的,有助于民生的项目,对于农田水利的投入,对于稳定地方政权,相当的重要,这不容易引发反弹,铁路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那么,赵信这么一个金主的出现,几乎必然会引来叶清臣的追捧,别的他不管,一条贯通汴梁和西北的铁路,是必然要修建的,到时候,位于河套盆地上面的粮食,牲口,还有其他的资源,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北宋内部,早已经从辽国手中获得牲口,也可以发挥出作用。

    赵信的身份,在高层这里不是秘密,能够来到这里的高层,也知道这一条铁路跟赵信的关系,只不过他们各有各的想法,并没有上前。

    简单的跟叶清臣寒暄了几句,叶清臣主动提出来的未来扩建的问题,赵信不置可否,只是说,看这一次运行的结果的。

    赵信的意思,叶清臣也明白的,赵信肯定不是不想建,或者是没有钱来建这个铁路,他是要等。

    现在在铁路没有正规运行的时候,或许只有叶清臣,还有少数人知道,可是应天府到汴梁的铁路一旦开行,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,赵信要建设的,不是一条两条的铁路,那是遍布整个北宋各地的,最少说,四京,京兆,江宁这些重点的城市,必须要有铁路相互的联通。

    叶清臣也不多说什么,铁路的兴建,当然不是随随便便,一拍脑门,就决定的事情,就算是现在决定,前期的筹建工作,也相当的漫长,他只是确定的,赵信的态度而已。

    很快的,在一些人员的引导之下,众人开始上车,这时候,有专门的人员,介绍这一次的行程,当听说这一次的行程,最多只是一天的时候,除了少数几个心中有数的,其他的人的脸上的表情,更多的是不信。

    应天府跟汴梁之间,300多里的距离,因为联系紧密的关系的,交通相当的密集,就算是乘坐船,走汴河,也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。

    汴河忙碌,就算是快船,除非是赵信那种的车船,可以快速的开行,其他的船,能够保证每个小时五六里,已经算是不错了,一天10个小时,也不过是四五十里,稍稍的堵一点,甚至连三四十里都不到,这样下来,总共需要5-10天。

    现在,这个古里古怪的东西,居然可以半天,半天也许可能,恐怕只是稍稍出了京城,然后就回转吧。

    高官们,都有自己的城府,有些东西,不是太确定,或者了解的话,他们也不会胡乱的说话,可是要让他们相信,也必须要拿出真正的东西

    马拉火车,已经准备好了,客车相对于火车要轻伤很多,每一节车厢120人左右,也就是七八吨的样子,两节15吨,跟货车相差仿佛,可是对于北宋的民众来说,却是不可想象。

    三位参知政事,两个枢密使,还有从各司之中抽调的这些官员,他们100多人,分别的坐在车厢之中,作为军事路线,暂时不可能会向升斗小民来开放,他们第一次尝试,主要是确定这个线路的用途。

    汴河是汴梁附近最大的一条河,也是连接汴梁和应天府之间的最便捷的通道,可是越来越庞大的运输的前提下,汴河的拥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。

    民间的商船,或许还可以等一等,可是一些军用的物资呢,他们是绝对不能等的,这种情况下,对于完全没有统筹,完全没有指挥的汴河来说,交通拥堵会更加的严重。

    铁路的出现,哪怕最初,不服务于民间,军事上面的用途也是非常重要的,只要把一些需要加急的东西,通过铁路运转,不但会增加效率,还会减少汴河拥堵,这是一举两得的。

    叶清臣坐在赵信的对面,却没有去跟赵信攀谈,刚刚的简单交流,已经让他对于赵信的想法,了然于胸了,没有必要再接下去,只要中枢这边行程统一的意见,之后就是新的铁路开行的日子。

    对铁路了解的越深,叶清臣就感觉到的郁闷,这么简单的,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想到呢?

    作为三司使,更加清楚,交通问题,对于一个国家的好处,西北如果早点解决交通的问题,一个弹丸之地的的西夏算的了什么。连辽国都抗了这么多年,更别说是西夏了。

    他早就知道,铁路的好处,不然的话,也不会推动这个铁路的工程。

    不过反过来一想,叶清臣也明白,哪怕之前就知道铁路有这样的出色的作用,也不可能兴建。

    这全部都是精铁构筑的,如果放在以前,一斤精铁,最便宜的价格,也在500文,单纯一米长的铁路,44斤,这个造价就高达22贯,150公里,可能造价就上到几百万贯,甚至是上千万贯了。

    也就是丁海军,改良了冶炼,让精铁的价格降低了很多,这才推动了这个铁路的建设,在整个投入会中,铁的价格本身,也是占据了大头的。

    4节车厢,如果单纯100多人,车厢显得特别的空旷,好在还有逢日军,他们没有进入到车厢内部,在前面后面,甚至是上层进行设防,看起来虽然危险一些,可是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职业军人,还是没问题的。

    车厢的布置上面,赵信参考了后世的火车,最终构成的,是排座的。

    一节车厢,按照三二的形式,一排5个,一共35排左右,也就是说,大概是可以容纳下来175人。

    现在主要进入的,是两个位于中间的车厢,一个车厢之中,是3品以上的高官,只有37人,另外个车厢70多个,无论是哪个车厢,都显得空旷。

    叶清臣跟赵信一起,坐在最前排,等待着发车,在汴梁到应天府,一共设置了7个车站,等于是分成了六节以50里左右为一个节点,当然了要兼顾城市。

    在这个情况下面,每到一个车站上下车的时间,也是更换马匹的时间这样有利于保持速度。

    很快的,车厢里面,来了一个人,告知大家小心,开车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,大家都已经有些等的不耐烦了,这个看起来有些像是大一点马车的东西,到底是不是跟马车一样呢?